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新闻纵横

大学又一研究成果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发表

2025年04月20日 15:48 作者: 发布单位:​ 基础医学院 发布范围:公开 阅读:

4月15日,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武胜昔/罗层教授团队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神经元)在线发表题为“A sensory-motor-sensory circuit underlies antinociception ignited by primary motor cortex in mice”的研究论文。《Neuron》是Cell Press杂志社出版的《Cell》杂志的姐妹期刊,长期稳居学科影响力金字塔顶端,其发表的研究成果常被视为领域内的“金标准”,被国际学界视为神经科学领域最高学术荣誉的象征之一。该研究从感觉-运动互作的角度揭示了初级运动皮层调控慢性疼痛的环路新机制,阐明了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靶向初级运动皮层的神经调控策略治疗慢性疼痛的细胞功能基础。

慢性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发病率达33%,我国的慢性痛患者已超3亿,疾病负担严重。更为严重的是,持久不愈的疼痛常与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形成共病,导致机制更加复杂,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使患者“痛”不欲生,严重危害生命质量。因此,研究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探索干预新靶点、新策略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

 

近年来,以初级运动皮层(M1)为核心的神经调控技术成为治疗顽固性慢性痛的前沿手段,M1也被认为是位于神经系统最高位的疼痛神经调控靶点。然而,感觉系统的痛觉敏化如何引起运动皮层的功能改变,运动皮层又是怎样调控疼痛的持续慢性化,一直悬而未解。针对这一前沿的科学问题,罗层/武胜昔教授团队发现,损伤或炎症导致的慢性痛状态下M1锥体神经元呈现显著的结构和功能可塑性下调,而这一功能下调源于初级感觉皮层(S1)-M1局部微环路的兴奋-抑制失衡所致。特异性调控M1脑区神经元可以明显改善炎症或损伤诱致的痛觉敏化。本研究提出了初级运动皮层调控慢性疼痛的非运动功能新思路,揭示了其下行调控痛感觉的环路新机制,为研发和优化靶向运动皮层治疗顽固性慢性痛的神经调控方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罗层教授、武胜昔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王菲博士后、田志成主治医师、丁慧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新江硕士、王福东医师、纪若馨硕士在本文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层/武胜昔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慢性痛与情感障碍共病的神经机制与干预新策略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研究策略,开展了持续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发现和研究成果。在Neuron、Nat Commun、JCI、Adv Sci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并受邀在Trends Neurosci、Pharmacol Therapeut发表特邀综述,相关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等奖项,获得多项重点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杨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