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战锻造科技人才——强化技术密集型单位专业技术军官的向战引领■ 赵玉静 王永涛
习主席强调,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专业技术军官是科技强军、人才强军的重要力量,是推动部队创新发展、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支撑。作为以专业技术军官为主体的技术密集型单位,军事院校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紧盯人员特点特征,锚定备战打仗指向,推动认识向战位提领、能力向打仗锻造、成果向战场转化,为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科研报国的追求。针对专业技术军官普遍学历层次高、学术技能高、学识水平高的特点,强化思想武装,深化教育培塑,引导专业技术军官强化姓军为战意识,扛起科技强军重担。在理论武装中坚定政治信念。坚持跟进式学讲话、常态化学原文、系统性学理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采取专题研学、集中领学、交流互学的方式,引导专业技术军官深入掌握道理学理哲理,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思想辨析、对照检视、反思剖析等形式,廓清思想迷雾、矫正认识偏差,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政治信念、过硬政治本领。在精神感召中校准价值取向。紧扣科技人员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特点,围绕解决“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等基本问题抓教育,赓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组织开展党史、军史、单位建设史学习教育,广泛进行“政绩观”讨论辨析,不断端正人生价值追求,厚植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在文化滋养中强化使命责任。注重加强营区强军文化建设,通过设置文化灯箱、战斗标语、英模雕塑,不断强化打仗意识和战备观念。利用史馆、荣誉墙等设施场所,依托单位强军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凝练和弘扬单位特色战斗文化和血性文化,着力强化当兵打仗、练兵打仗的责任担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和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品质。
聚焦能力建设,拓展为战育才的路径。针对专业技术军官存在的经历阅历单一、任务历练少、培训交流面窄等问题,坚持以作战需求牵引人才建设,强化任务淬炼、平台锤炼、实践锻炼,帮助补强短板、练硬本领。依托任务淬炼。坚持研战强能,紧跟当前世界局部冲突,广泛组织专业技术军官研敌知敌活动,在军情分析、战略研究中启发思维、提升素养。着眼保障职能,结合指挥演练、联演联训、实兵演习、战斗力检查评估等契机,督促鼓励科技人才练实电子对抗、运营维修、医疗救护等保障能力,通过实战摔打磨练,提升科研人员军事素养,更好地促进研用结合、研战一体。搭建平台助推。遵循实践育人规律,精心遴选培养对象,按照“人才+实践平台”“人才+重大项目”的实践模式,积极参与国防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组织建设军事科研重点实验平台,努力提供一流的学术力量、科研平台。盘活科研资源,积极推动科研设施设备共享共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学术会议和论坛,鼓励交流思想、碰撞火花。联动军地培育。针对部分科研人员任职经历单一、部队经验欠缺现状,与战区、军兵种部队建立交流代职合作机制,定期选派人员到一线部队代职,了解部队情况、掌握部队需求、把准科研方向。推动技术岗位交流,结合干部代职,遴选专业关联专业技术军官赴军工集团、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进行跟产跟研、代职锻炼、进修深造,帮助拓展思维视野,增强专业水平。
注重资源统聚,释放兴研为战的效能。紧贴专业技术军官成长周期长、资源投入大的特点,坚持统抓统管,实行有规划性设计、有目标性牵引、有组织性研究,强化人才的为战贡献率。推行“学科+团队”融合模式。遵循实践育人规律,发挥任务倒逼效应,以国家“双一流”、军队“双重”学科建设为契机,紧盯强敌对手,聚焦世界军事科技前沿,瞄准卡脖子的关键领域,积极推动基础、临床和军事学科交叉融合,集合专业精锐力量,凝练研究主攻方向,发挥集团作战优势,使学科人才这个双驱动“引擎”高效运转起来,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服务打仗的效能。增强“人才+工程”叠加效应。按照“人才+实践平台”“人才+重大项目”的实践模式,将人才培养、团队锻造与重大科研任务攻坚捆绑推进,依托“国字号”“军字号”重大工程,搭建岗位平台、组建创新团队、提供科研条件,选准苗子放到任务一线、关键岗位,敢于放手让他们牵头挂帅、担任总师,在“事上练”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实现出重大成果与出一流人才双向拉动的最优效益。完善“项目+转化”支持机制。创新实施人才攻关任务“揭榜挂帅”“项目负责人”等制度,特别是对一些前沿交叉、基础研究领域和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等,鼓励科技人才勇闯“无人区”、勇于挑战和攻克重大原创性科学问题,同时跟进做好支持孵化,推广“全成本核算”和“绩效考评”,逐步实现报酬待遇与业绩、贡献挂钩,切实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突出释能增效,激发政策机制的活力。着眼部分专业技术军官活力不足、状态不好、精力不集中等倾向,进一步强化纪律约束,完善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有奔头、有干头、有劲头。“严管”与“厚爱”结合。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坚持从政治上关心、从工作上支持、从生活上帮助,积极争取政策、舍得投入,保证科研活动时间、尊重科研自主权、保障科研人员民主权利、包容科研人员个性特点,切实打造与之相称的优厚环境。同时进一步健全从严管思想、管作风、管纪律的管理机制,对出现苗头性问题的及时敲打,纠偏束行,及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帮助他们敲响安全警钟、系上安全带。“优胜”与“劣汰”并行。用好用足改革政策,特别是在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研绩效津贴发放、容错纠错免责等方面,为顶尖人才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细化落实项目负责人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既交任务压担子,又给信任放权力,同时规范全过程监督,让“能干的”甩开膀子、大展拳脚。破除论资排辈的思维定式,综合用好平时、年度和专项考核结果,加大奖优罚劣力度,走开考核末位淘汰机制,立起“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鲜明导向。“减负”与“解困”并重。严格落实为科技人才减负要求,持续纠治和减少“五多”问题,突出“放权、让利、减负、强能”,让科技人才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投入研究。主动做好上门问需,细致收集科技人才的急难愁盼,积极妥善解决他们在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大事小事、苦处难处。要切实维护合法权益,落实好医疗住房、休假疗养等方面的福利待遇,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专业技术干部安心岗位、尽心科研。
来源:军队党的生活 中国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