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琪
空军军医大学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医学电子学教研室专业技术少将教授
胸前佩戴的勋表是我军旅生涯的浓缩,每一枚略章都是我近40年军旅生涯心血和汗水的见证。时光如白驹过隙,在这些略章中,我最珍惜、最引以为豪的是中间这枚红色略章。
它是个人二级荣誉表彰略章,这枚略章代表的是2018年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授予的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是对一个科技干部工作的充分肯定。

大胆创新,敢为天下先
90年代初,我选择“生物雷达”作为研究方向。很多人说这是个难度很大的领域,更有专家认为我的想法近乎天方夜谭,提醒道:“搞科学研究,离不开丰富的想象,但更要脚踏实地。”
但我心里想:“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作战人员在遭受打击,被埋在掩体或建筑物下面应该怎么救?被导弹袭击、炮击后压埋在废墟之下,该如何应对?”
数十年磨一剑,我带领团队从设想到原理突破、再到实际应用,攻克了雷达式生命探测的系列关键技术,主持研制出国内首台雷达式伤员探测仪、首台穿墙人员探测仪、首台单目标(多目标)生命搜寻仪、首台微型生物雷达等具有原始自主知识产权的“雷达式生命探测技术与系列装备”,荣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步履不停,耕耘结硕果
以往的声波、红外探测技术,难以有效探测到废墟、瓦砾或建筑物下的生命信号,我们研制出的系列探测设备攻克了战时伤员搜寻、平时灾害救援中的非接触生命探测难题,可实现非接触、远距离穿透的生命信息探测,并具有自动人体识别等功能。
目前,雷达式生命探测技术与系列装备已配备军队、消防等300余家单位。多次接受了实战检验,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鲁甸地震、深圳滑坡、四川叠溪滑坡、舟曲泥石流等上百次救援中为伤员搜救、排查作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们团队瞄准军队需求与学科发展前沿,通过创新驱动、资源整合、布局优化、交叉融合,开展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及特色关键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在非接触生命信息探测及感知技术及无人智能化技术等方面,形成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方向,有力支撑了我军现代卫勤保障、人员战斗力提升及特殊卫生装备的发展。


励精图治,倾心育桃李
作为一名军校教员,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教书育人,首先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面对莘莘学子,我的内心依然滚烫,我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坚持为学科发展、青年进步铺路搭桥,热衷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希望把自己的家国情怀和科研精神传递到下一代,让后辈人有所感悟,让科学历久弥新。
30多年来,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名,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输送了一批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
如今,这批年轻力量分布在全军和国内外著名院校和企业,成为学科领军人才、学术骨干,研究成果令同行称赞。
我也先后获学校优秀博士生导师和桃李杯“伯乐奖”等荣誉。2022年,指导1名学生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名获军队优秀硕士论文。


小小的略章是我的回忆,也是我的荣誉,更是未来我完成使命的鞭策。
在科学路上,我将坚持为战育人、为战而教、为战而研,突出前沿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用实际行动回答爱党爱国爱军的时代课题,为强军事业和“百年名校”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