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学唐都医院外科学教研室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组织针对营养代谢相关基础课程,联系临床肠内、肠外营养病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临床+基础双师课堂”,旨在夯实医学基础知识根基,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前认识基础知识的临床应用场景,构建“基础+临床”的双向沟通桥梁。
“双师课堂”即在一个教学环境中,由两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医学生前期的基础生化内容充分映射到未来临床工作当中,加深知识的内化。此次课堂不仅面向本校学员,更有来自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21人在线观看,并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实现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
基础“根深”
蓄力临床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参与此次活动的学员均为前期完成基础医学中生物化学科目理论学习的大学二年级学员。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赵晶教授与12位学员代表走进唐都医院普通外科,深入临床病例的诊疗过程,从临床与基础的双视角发现临床问题后面的基础知识,解答学生们“代谢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工作中有何意义”的问题。
临床“叶茂”
强化临床案例分析能力
唐都医院普通外科张波主治医师向学员们深入剖析了一例采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特殊临床病例,围绕临床营养支持原则向学员们深入讲解,从诊断思辨到治疗中的矛盾冲突,层层递进,并且深入病房,通过全面细致的查体示范,让同学们见识了临床诊疗中的严密逻辑,了解到重要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医生理解和判断病情的主要依据。
双师“花开”
实现临床-基础对接桥梁合龙
了解临床病例并在床旁见习相关查体操作后,学员们对基础知识与临床诊治相联系过程中充满了求知欲。
“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们有自信回答!”外科教研室阴继凯主任说。随后,临床和基础的两位老师针对线上和线下学员们产生的问题逐一进行细致入微地讲解,不仅扫清了学员们对知识掌握的阻碍,更让一颗颗临床思维的种子在这场双师课堂上开花结果。
学员们表示,老师们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自信的言谈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感受到,必须重视每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成为一名合格自信的医生。
基础做根,树人颇深;临床为叶,育种不竭。“基础+临床”双师课堂的新探索,是唐都医院落实合力育人宗旨的有效抓手之一,不仅为基础阶段的医学生提供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更为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增添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