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198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专业,1992年获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美国Emory University,School of Medicine, 访问教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基因组学教研室、全军基因诊断技术研究所,教授,微生物与药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教学督导专家。担任《Journal Virology》、《Diagn Mol Pathol》等SCI期刊审稿人。
长期从事微生物感染与肿瘤发病和免疫的分子诊断、药物基因组学和生物治疗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主持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项课题1项和国家肿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课题1项,主持参与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陕西省重大产业化项目及全军重大扩试项目、全军基因诊断信息化工作站项目及军队“十一五” “十二五”课题、省级基金课题多项,主持参与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与主动免疫治疗、宫颈癌普查与生物治疗等横向研究课题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完成企业合作课题“人乳头瘤病毒分型荧光偏振检测试剂”等项目的研发报批,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医疗器械准字批件5项,完成企业合作课题多种肿瘤细胞免疫治疗靶向激活液的研发转化。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病毒基因诊断与肿瘤靶向治疗分子诊断与生物治疗技术领域相关文章6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0余篇。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9年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2011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11年荣立3等功。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分子检测技术平台建设、改良与应用:将荧光偏振FP检测技术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鉴别、分型及耐药突变临床检测,建立了基于荧光偏振FP技术的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单纯疱疹病毒分型、CTS、URA、NG、MP、CP、乙肝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耐药热点突变分析系统。开发出人乳头瘤病毒分型、CTS、URA、NG、MP、CP、乙肝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偏振检测试剂盒。《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系统》、《解脲脲原体、人乳头瘤病毒、沙眼衣原体抗体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和《幽门螺杆菌抗体蛋白芯片检测系统》三个项目均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医疗器械批件。
2.肿瘤预警、耐药相关基因变异及表观遗传修饰甲基化的检测与临床应用研究:群体中个体表型(形态、代谢和免疫状态、药物敏感性或耐受性等)差异显著的遗传基础是基因组结构或基因型差异:SNP、基因型及甲基化。SNP、基因型及甲基化研究可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改进疾病的诊断及预防,预警疾病的发生,发现有治疗效果的新靶向基因,为临床针对性地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用药。我们对多种肿瘤治疗药物进行了相关SNP及甲基化的研究,建立了高效基因变异指数检测技术,并应用于临床研究,获得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3.病毒感染的靶向治疗技术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症及其它细菌、病毒病密切相关,对人类有长期及严重的影响,并可垂直传播,是临床常见且较难处理的问题。我们研究病毒核酸与特异抗原冲击的免疫细胞治疗难治性增生及高危HPV感染、CIN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发表多篇文章。
4.肿瘤药物基因组学及精准生物治疗技术研究:目前,肿瘤的治疗仍是世界难题,肿瘤的靶向和综合治疗是解决肿瘤治疗的根本,但肿瘤的靶向治疗中肿瘤靶抗原的获得、应用、作用与导入技术,肿瘤的综合治疗中药物、靶向、免疫治疗等方案配合协同、相互作用影响机制尚不清楚,这些是限制肿瘤靶向治疗、综合治疗应用的瓶颈。我们立足从原创性的系统研究中发现并全面认识肿瘤及其靶向、免疫治疗的重要调控机制,探索肿瘤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最终实现基础研究转化。目前已建立了标准化的抗原提呈、纯化技术和高效靶向的细胞培养技术并成功转化,研究成果在2016年全国第八届生物治疗大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