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建校80周年“我与空军军医大学”主题征文丨铁马冰河壮志酬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1-11-01          点击量:

罗二平

军队卫生装备专家、空军军医大学二级教授

韶光流转,盛世如约。我们的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岁月,我成长的沃土、心中的母校——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也迎来了建校80周年。在这80年里,学校历经风雨洗礼,在一代代军医大人不懈进取、追求卓越的奋斗下,虽几经变迁,却始终励精图治、矢志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我为空医大倍感骄傲和自豪!

教研室教员和研究生合影

199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我从空工大(空军工程大学)调入到四医大工作,至今已陪伴四医大走过了31年风雨历程。31年,可以说我所有的成绩几乎都是在学校这个大平台上取得的,我的身上已经深深地烙上了四医大的印记。在我的认识里,学校在过去的岁月里,经历过坎坷与涅槃、振兴与辉煌,我也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大背景、大机遇下,参与并见证了一段难忘的征程——从最初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到最终的破茧成蝶、玉汝于成的奋斗史。

2004年高原单兵增氧呼吸器在高原试验

至今仍记得刚来学校到医电系工作的场景。那时,医学电子工程系刚刚成立不久,医学、生物学等对我都是陌生的领域,在各级领导的统筹、扶持下,医工学科蹒跚起步。相比于地方理工大学,我们医工学科过于薄弱。但是相比其他医科院校,我们筹建医工学科最早,又有大学雄厚的临床医学支持,劣势反而成了优势!就是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积极发挥自己航空自动控制专业优势,从临床一线找准攻关方向,用工学方法来解决临床医学难题。1991年系里成立科飞医学仪器厂,我任总工程师。当时条件非常简陋,为了尽快的出产品,我经常跑临床科室、观摩手术、咨询临床医生,每天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几年的时间里完成成果转化4项,并获得生产许可证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我发明的“骨愈合仪”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回春仪”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与毕业研究生合影留念

1999年医工系成立军队卫生装备与计量学教研室,组织上让我当科主任。当时只有两个人,办公条件简陋、实验设备紧缺、人才储备不足,现在想起来,当时还很有些“白手起家”的悲壮感和豪迈感。但是,这些困难都没能阻挡我们干事业的热情。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首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就获得批准,有了课题和经费,明确了物理因子生物效应的科研方向,科室的发展逐步步入快车道。

2000年在西藏调研过程中,看到年轻战士紫红的脸蛋、开裂的嘴唇和指甲,让我意识到缺氧对高原官兵身心的急慢性损伤非常严重,于是毅然把研究方向调整为“高原抗缺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我带着研究团队数十次进低压舱、上高原,先进的电生理仪器在高海拔哨卡全部失灵,我们就在高原实地采用录音机和木箱子进行台阶实验。一次次实验、一次次试用,历时3年,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终于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军单兵供氧装备的空白,被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展出。随后,我又发明了“加压增氧”和“膜法富氧”新技术,先后研制出“单兵制氧机”“弥散式富氧机”“车载制氧机”“医用制氧车”等系列抗缺氧装备,有效改善了高原部队战斗力保障难题,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高原某边防连进行台阶运动试验

为了解决医疗救治用氧不达标的难题,我带领团队率先跳出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氧的研究轨道,提出了膜法空分去氩提纯新方法,历时5年研发成功国内首台膜分离制氧设备,实现了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纯氧制备(氧气浓度≥99.5%)。2012年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是目前国内唯一符合《药典》的医用制氧设备,为我军一线救治用氧和医疗机构中心供氧提供了新的氧源设备。

2011年上高原做实验

2012年国内首台膜分离医用制氧机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此外,针对高山、沙漠等无地表水源地区的饮用水保障难题,采用膜分离空分技术研制出“空气制水装置”,不依赖地表水源、有空气就能制水;针对临床手术缝合遗留金属小器械的问题,研制出“战时伤员体内金属异物快速排查装置”,实现了体内遗留枪弹、针头等金属异物的早期快速排查。


测试弥散制氧帐篷参数

与研究生探讨膜分离制氧机的关键技术

31年弹指一挥间。过去已去,未来可期,正如习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的,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事业的发展都是连续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方事业热土和人才高地,我将一如既往为之贡献自己所有的才干和心力,衷心祝愿空医大越来越好!

与研究生讨论空气制水装置的关键技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