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11月出生,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同年进入第四军医大学任教,历任解剖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副教授、教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1981年以副教授身份被破格提升为博士生导,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被评为总后勤部“一代名师”。鞠躬教授从教六十年来,躬身钻研教学方法,探索传播教育思想,始终恪守科学精神,注重育人德才兼修,成为我国神经科学的奠基者和引路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躬耕讲台、深研教法的名师
鞠躬教授1953年经过协和医院高级师资班培训一年后正式走上讲台,从那时起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期,他一直担任人体解剖学教员,并成为当时学校的“四大名师”之一。很多四医大五十年代的学生仍然记得讲台上那个博学、儒雅的年轻教师,讲授清新自然,举止温文尔雅,在那个火热年代里保持了新中国第一批知识青年的淡雅才气。
上世纪五十年代,神经解剖学逐渐成为医学科学的前沿领域,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就是无法让学生形成对众多脑神经核的立体构象。针对教学上的困难,鞠躬教授亲自根据脑干连续切片制作了脑神经核重塑蜡模型,摆放在学校标本陈列馆里,成为四医大教书育人历史的重要见证。在当时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鞠躬教授带领教员们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了许多教学模型,这些教具以逼真的结构形态、丰富的展现方式,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复杂神经系统结构,有些至今仍然在神经科学教学一线使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鞠躬教授提出,高校教师不应满足于做讲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做创新型人才的领路人。在那个刚刚放眼世界的年代,鞠躬教授就利用难得的接触机会与国际同行交流,探讨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他本人也被全国众多高校邀请做“创新思维培养”的报告。每次报告或讲课伊始,他都会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勉励学生要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
时至今日,耄耋之年的鞠躬教授仍然坚守在教学一线,仍然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的授课仍旧是学员们最喜爱课程之一,他两次当选学校“精品课教员”,他还是认认真真地准备着示范课,在礼堂向全校师生公开授课。
求真务实、坚守信念的严师
鞠躬教授曾经是全国唯一的副教授博导,是四医大唯一的科学院院士,学术造诣之高令很多人仰止,但他并不以“权威”自居,而是经常教诲研究生和科学同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每次有新研究生招入,他都会推荐阅读西班牙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哈尔《对青年研究人员的忠告》一书,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勿对权威过度崇拜”。鞠教授常说,对于做出了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人人都崇拜,但必需适度,所谓适度是不能把权威的论点作为衡量的依据,科学只承认事实,因此“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鞠教授鼓励学生在公开场合提出异议,他说:“只要你说得对,我照你的改”。
在鞠躬教授的科研团队里,学术道德是他要给学生上的第一课,严肃告诫学生科研道德不轨者,包括“伪造(Fabrication)” “篡改(Falsification)” 及 “剽窃(Plagiarism)”,一旦证实立即开除,绝不姑息。他常说,坚守学术道德底线不仅关系到学者的前程,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尊严,因而青年学者有责任和义务身体力行,逐渐改良学术环境。他教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坚定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坚守社会正义,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修身律己、自我约束,彻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与此同时,鞠躬教授还要求他的研究生们观看电影《居里夫人》或阅读《居里夫人自传》,从中领略和体味居里夫人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及对科学的执著,懂得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作为院士,鞠躬教授不忘社会责任,身体力行地为我国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在全社会刮起“反对应试教育”之风之时,鞠教授没有盲目跟进,而是通过冷静、客观的调研和思考,提出“非考试之过,乃命题之错”的主张。他曾借院士建议案和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面谈的机会,提出“只要有入学考试,应试教育就不可避免”的客观论断。他说,考试是最强有力的指挥棒,考试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提高命题质量。他建议,考核内容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最好的考核方案是让分数反应出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疆拓土、遍播桃李的大师
神经科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是“脑科学”的时代,谁能抢得先机,谁就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占领主要阵地。鞠躬教授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早在1992年就创建了神经科学研究所,时至今日他还亲自担任所长。二十多年来,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从神经生物研究室的单薄家底开始,如今已经发展到结合临床医院神经内外科,汇集基础医学临近学科,拥有神经形态学研究室、超微结构学研究室等八个研究室的协同研究中心。在鞠教授的组织协调下,神经科学研究所能够完成从理论创新,到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转化的全过程科学研究。这个综合性的研究平台还为研究生和青年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教育培训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成立二十年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59名、硕士研究生55名。这些优秀的新生代神经科学工作者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成为推动我国乃至国际神经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鞠躬教授就是善于发现、培养千里马的伯乐。张旭是鞠教授的学生,在旁人看来,这个为人低调、不善言辞的小伙子并不起眼。但在朝夕相处中,鞠教授发现他学习非常刻苦,善于思考钻研,是个从事学术研究的好苗子。于是对他格外关注,重点培养,在研究生期间,鞠教授就给他联系了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神经科学系,让他有机会在国际最顶级的实验室接受培训。张旭果然不负众望,拿到了医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归国后的第一年,鞠教授就推荐他申请“全军科技进步奖”,但当时由于他的表达不利而功败垂成。鞠教授鼓励他不要气馁,哪里不足补哪里。第二年评审答辩之前,鞠教授带着他一字一句纠正、一遍一遍练习,对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反复磨练,最终张旭以绝对优势获奖。1999年,张旭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晋升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今年张旭已入选中科院公布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有望成为鞠教授学生中的首位科学院院士。
张遐是鞠躬教授的另一名得意门生, 1992年他在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来又在法国、加拿大做博士后,在加拿大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主持研究项目,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张遐已经成长为国际神经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在《自然》等世界著名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取得成就的同时,张遐也没有忘记鞠躬教授对他的培养,没有忘记四医大神科所对他的锻炼,近年来一直与我校进行科研合作,共同推动神经科学发展。
鞠躬教授还有很多学生分布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高等院校或研究单位,他们是国际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些年,不少学有所成的学生又以各种形式回国进行合作研究,由他们建立起的合作网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神经科学的对外交流。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工作中,鞠躬教授以他先进的教学方法、卓越的授课艺术、严谨的科学精神、独特的人格魅力培育和感染了几代人,为我校、我国乃至国际神经科学领域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更以他领先的教学理念、深邃的教育思想有力推动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