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军大 > 正文
媒体军大

[媒体看军大]“医生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爱患者”——记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发光

2018年11月13日 15:24 作者:刘婷婷 发布单位:唐都医院 发布范围:公开 阅读:

前排左一为金发光。 (被访者单位供图)

■记者 王燕

“医生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爱患者,无论患者富贵贫穷、年老年少,都要对患者一视同仁,特别是对那些从偏远地区赶来求医的患者,更是应该多加照顾。”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发光说,不要给患者开无关紧要的药,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金发光是这么说的,多年来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心怀大爱

为贫困肺癌老人筑起一个“家”

80岁老人王先生无儿无女,家境贫寒,多年来与老伴相依为命。当他因咳血去医院检查时,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已失去手术机会,而本已清苦的生活因疾病变得更加悲惨。

针对老人这种不能手术的晚期肺癌患者,金发光采取了体外植管微泵供药持续化疗的方法为老人医治。为了给老人节约药费,金发光把其他病人用不完而剩下的对症药物给老人用,还联系药厂,让厂家赞助老人用药。金发光还在病房里给老人筑起了一个“家”,一张铺着厚厚铺盖的钢丝床被加在了病床旁边,方便亲属照顾老人,医护人员常常给老人提来各种食品和营养品。高超的医疗新技术,加上精心的护理与关怀,老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我一生没享过儿女的福,没想到老了却有了这么多关心我的‘儿女’。感谢唐都医院、感谢金主任、感谢这些好心的医生护士。”老人激动地说。

医德高尚

为重症患者口对口人工呼吸

早上6点起床,6点半到医院饭堂吃早饭,7点到病房巡查,接下来就是一整天紧张繁忙的业务工作。科室的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患者特别多,每个患者的病情,无论轻重,金发光都会亲自过问,详细了解,防止漏诊误诊。到了晚上和休息时间,他还要进行科研带教工作,因此,几十年来,他每晚基本都会忙到11点以后才回家。如今,金发光虽已年过花甲,却仍然沿用这份作息表。

一天晚上,金发光正要下班,在电梯口遇到一个刚刚从礼泉送来的病人。这是一个胸外科术后的肺癌晚期患者,是一名年过七旬的老人,患者当时全身青紫,病情危重,已经出现心脏停跳状况,情况十分危急。

见此情景,金发光二话不说,招呼大家把患者抬出电梯,俯下身去就为患者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一分钟,两分钟……金发光为患者清理出很多血痰和分泌物。由于抢救及时,不一会,患者就有了心跳和自主呼吸。

“经过医务人员的全力救治,这名患者最终痊愈出院,后来还存活了近6年时间。”金发光告诉记者,他也深知口对口人工呼吸存在很大风险,因为有的患者身患严重传染病,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根本不会去考虑个人安危,只想着赶紧救人。

医术过人

成功挽救曾被误诊的患者生命

要更好地治病救人,不仅需要对患者的真情,也需要过硬的技术。晚期肺癌与呼吸衰竭并称为呼吸病领域难以攻克的两大顽症。金发光迎难而上,选定这两大顽症为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

他发现,虽然肺癌难治,但如果早发现早治疗,90%的患者是可以彻底治愈的。因此,寻找有效可行的早期诊断方法,对于提高肺癌长期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金发光搜集了3000余例诊断不明的肺部病变患者,根据其病变大小、部位的不同,分别或联合采用了7种介入性肺脏病学技术进行诊断,最终取得了居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为医院呼吸内科开创了许多抢救晚期呼吸衰竭患者和晚期肺癌患者的新方法、新术式,成功地将晚期呼吸衰竭患者与晚期肺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从35%大幅度降至5%左右。十多年来,呼吸内科采用支气管镜成功为6万余名患者解除了痛苦,临床例数居国内首位。

一名30多岁的甘肃女患者从婚后两个月开始喘,被当地多家医院均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却越治越重,后又到北京某医院诊治,病情结论一致。该女子回乡途经西安时,已经出现浑身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被送到唐都医院就诊。金发光接诊后,和她交谈许久,认真了解她的病史,并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她并非患支气管哮喘,而是气管肿瘤,已经病危,于是连夜为女患者进行了气管内肿瘤切除术,成功挽救了女患者的生命。

“其实该女患者被多家医院误诊,并非一定是由于医生的医疗水平欠缺,也可能是因为医生对患者的既往病史了解甚少,影响了判断。”金发光告诉记者,医疗也是一门艺术,作为医生,一定要耐心细致、方法得当地问清楚患者病史,才能避免误诊。


“如果没有真心付出,就觉得对不住患者的信任”

——记首届“西安之星”、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王晓红

“你要对得住患者的信任,很多人从数百上千公里外坐着火车赶过来,挂号排队,一等就是半天一天。他们相信你能为他们带来一线希望。如果没有真心付出,我觉得对不住患者的信任。我宁可牺牲一些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尽量多看一些病人。”这个对待工作很“较真”的铁娘子,就是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王晓红。

11月7日上午,记者在她诊疗的间隙见到了王晓红主任。忙碌、说话快、表情略显严肃,是王晓红给人的第一印象。采访过程中,和她的交谈总是被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或敲门声打断,有前来咨询者,有慕名就医者,有术后检查者,个个面容急迫。在这里,仿佛时间行进的速度加快很多,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

王晓红从医的初衷是出于对医学纯粹的爱好和对未知领域的向往。1989年,内蒙古大学旭日干教授团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小山羊的消息轰动世界,这让当时在上大学三年级的王晓红对生殖医学产生了兴趣,也许是因为内蒙古大学与她当年就读的内蒙古师范大学附中仅隔着一条小马路,离她的中学母校太近了的缘故吧,她也想成为像旭日干教授那样的学者,为家乡争光。因为这个女孩从小就想当医生,并且对生殖医学非常感兴趣。“从小就喜欢学医,我也说不好具体理由是什么,就记得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全部报的医学院校,一门心思地就是想学医。”如愿学医的王晓红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唐都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医生。

把事业与爱好接轨是最幸福的事情

王晓红说:“有时候虽然感到非常累、非常辛苦,但是还会投入全部的精力,因为你在坚持自己的爱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学医也如愿考上了一个很好的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后来对试管婴儿感兴趣,又有机会去接触这个领域并且做出了一点点成绩,把事业和爱好并轨,这是我最幸福的事情。我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又可以为许多家庭带来幸福与欢乐”

王晓红说,在从事试管婴儿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症这条充满神奇而又坎坷的路上,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医术,也需要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伴而行。她回忆说,几年前她遇到一位高龄不孕女性,不孕时间长达六七年,在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坚持治疗了三年多时间里,先后总共做了八次胚胎移植才怀上孩子。“其间患者没信心了,我就鼓励她;有时候我们有些灰心了,患者又来安慰我们。我们就是这样相互搀扶、相互鼓励着,告诉彼此再努力一下也许就能成功。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位患者不仅成功怀了孕,还生了一对龙凤胎。”

“我们做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只是这些事情恰恰又是每个家庭的大事。这种平常而伟大的事,不是轰轰烈烈但会长长久久。努力让很多家庭实现多年的夙愿,这不仅在时刻激励着我们,也让我们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非常值得。作为一个妇产科生殖医学专业的医师,帮助很多家庭有了小孩,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和价值体现。”

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是劳动节

面对工作的王晓红像一副绚丽的画卷,而生活中的她又单调地像五线谱。王晓红告诉记者,她的生活很简单,简单到家里基本不开火、基本不化妆,连逛街也是非常偶尔。平时买衣服都是在出差路上、候机当中随手完成。“喜欢逛街是女人的天性,有时候也想去逛逛,但真的太忙没时间。”王晓红低头笑了笑。

作为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的创始人之一,王晓红带领团队,经过19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历经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将生殖医学中心一步一步建设成为全军及西北地区领先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医疗机构。“生殖中心成立快20年了,中心所有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节假日。五年、十年如一日,所有的节假日都是劳动节。近些年来,来中心做试管婴儿技术助孕的患者越来越多,每天少则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人需要做取卵手术及后续的体外受精及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就像庄稼成熟了要收割一样,卵子成熟了也要及时行取卵手术,无论是国庆节、元旦还是春节,每天都有患者取卵和胚胎移植,所以不能停止工作,全年运转,对生殖医学中心的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是劳动节。我们从来都是围着病人转,从年初忙到年尾,年复一年。”

2005年生殖医学中心获得国家卫生部技术准入,2006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生殖医学专病中心。“中心是陕西省第一个拿到国家卫生部技术准入证的。整个团队在陕西一直努力引领着技术的发展方向,陕西省第一例单精子卵细胞浆内显微注射授精技术试管婴儿(俗称第二代试管婴儿)、第一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与筛查技术试管婴儿(俗称第三代试管婴儿)、第一例胚胎植入前单基因病遗传学诊断技术试管婴儿成功……团队一直在不断创新,不断把中心技术向国内国际最尖端平台推进,在军内及西北地区保持领先。”王晓红说,“我们一直都在追赶超越,不断地在努力,并没有因为取得的成绩洋洋得意地躺在功劳簿上。中心团队每一年都在创新,了解学科行业新动态新发展,不断地在攻关,不断地在跟着世界潮流向前走。你的技术越领先,医术越精湛,才有能力解决更多疑难患者的问题。”

希望更多的致力于生殖医学的年轻骨干快速成长

“我现在主要是诊治一些疑难病例,我每一个病人的故事都够写一本小说。对待每一位患者,哪怕有一点儿希望,我都是倾注所有的情感和智力,努力为他们治疗。”王晓红形容自己是用这种爱“较真”的性格,碰到疑难病例就迫不及待想立马给病患把问题解决了。“也许是职业情结,也许是我个人比较喜欢攻坚克难、挑战困难,面对一个个疑难问题,总能够激发出无穷的激情与灵感。”

王晓红今年50岁了,她说45岁到55岁之间是她的黄金时间,她必须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技术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就是她目前非常关注的事情。“我不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常规病例方面,这些应该交给年轻医生去干,一则有利于快速提高他们的水平,二则也让我腾出更多的时间多看一些疑难病患,这样可能对社会的价值更大一些。”

王晓红告诉记者,作为教学医院的医生,不只是医疗,还要搞科研和教学,钻研一些更新的技术并把这些经验传承下去、推广开来,可能对医学和社会的价值会更大。“我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能把自己的技术与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医生,让他们快速成长,那么所能到帮助的人就会更多了。在教学方面,带博士生、硕士生,给本科生上课,到基层培训,这些已经成了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王晓红坦言,“我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非常希望后辈医生可以更快地成长,从而能够让更多的病人受益。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很有限,但如果你可以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医生,那你个人服务的半径和价值半径就不知扩大了多少倍。”

王晓红开玩笑说,“趁着我还没老糊涂,还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我希望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快速地成长起来,共同努力来提高陕西在生殖内分泌疾病及不孕不育症的诊疗水平,从而让更多的百姓受益。”采访一结束,王晓红主任与我们匆匆告别,便又一路带风地迈向诊疗室,只留下一个快速消失的背影。(西安晚报记者 苏建华 张黎娜 王江黎)

来源:西安日报11月13日10版

西安晚报11月13日06版

西安发布11月12日

责任编辑:朱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