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军大 > 正文
媒体军大

[空军报]专版报道:初心永恒 砺剑蓝天向打赢——空军军医大学传承红色血脉服务备战打仗纪实

2021年10月19日 20:51 作者: 发布单位: 发布范围:公开 阅读:

初心永恒使命在肩

——空军军医大学传承红色血脉服务备战打仗纪实

2020年,空军军医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员奔赴武汉。王文军 摄

这是一个庄严而难忘的时刻——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021年7月1日,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引现实,启迪未来。

强军必强校。空军军医大学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80载岁月峥嵘,初心永挚;80载凯歌前行,初心永恒。面对强军使命,空军军医大学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扛在肩头,不断践行、不断创造、不断跃升,用绚丽年华擦亮那一抹“空军蓝”。

躬身为桥

呕心沥血育桃李

2019年11月,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指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强军要在得人,育人重在铸魂。流淌着红色血脉的空军军医大学,从不缺少令人钦佩的灵魂工程师。

张立藩,我国航空生理学专家,军医大学航空生理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初,该校空军医学系组建伊始,为了研究高空生理和呼吸生理,张教授一字一句抄写参考资料、编写教材,亲自体验弹射、低压舱、离心机等试验。

几番呕心沥血,几番风雨砥砺,后来的航空航天医学系终于发展壮大,但张立藩教授依然牵挂如初,生前专门叮嘱要将骨灰埋在系门外的松树下。如今,松树苍翠挺拔,微风拂过,枝丫轻摇,无言地诉说着那些不舍与期盼…… 新时代的号角吹响,空军军医大学也换了新模样。但心怀信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强军铸魂的意念,烙印在继续秉烛前行的青年教师心中。

2013年5月,在原西京医院移植中心的隔离病房里,住着这所医院曾经的得力干将陈绍洋。直到4个鸡蛋大小的肿瘤顶破肝膜时,他才暂停工作。做完两次移植大手术后,陈绍洋硬撑着虚弱的身体,在病床上批改研究生论文。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绍洋留下遗愿:“愿将我的双侧肾脏,捐献给所需患者。”字字真切尽显医者情怀,句句千钧撞击学子心灵。

用生命照亮生命,用热忱点燃灵魂。这是空军军医大学为师者的永恒传统。

我国著名解剖学专家李继硕,80岁高龄拖着病体,带着尿不湿上班,可谓“活了一辈子,干了两辈子”。

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周树夏,将20万元积蓄捐给颌面外科,用作人才培养基金。

颌面部肿瘤治疗专家雷德林,以个人名义资助上百位贫困患者,款项超过10万元……

这些躬身于杏坛前、手术台上、病床旁的仁医名师,化作点点星光,汇聚成漫长银河,引领着无数学子忠于使命,忠于蓝天。

闻令即动

大医精诚挑重担

这是一曲空军军医大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经典红色旋律——菁菁校园里巍然矗立着“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的青铜胸像和“华山抢险战斗集体”群雕,其中蕴含的对人民无限忠诚与热爱的“两华精神”,激荡在无数师生心中。

这是一幕感人肺腑、触人心弦的绚丽篇章——“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该校医疗队奋战在前线救治“敬礼男孩”郎铮、“芭蕾女孩”李月等伤员近万人,镌刻出“生命至上、使命至诚、医术至精、意志至坚”的抗震救灾医疗队精神。

历史的车轮飞速旋转,但该校官兵面对抉择之时,从来都与人民同甘共苦,从来都与人民生死与共,这一次他们做出了同样的决定:白衣为甲、逆行出征!2020年春节,这支姓军为战的卫勤劲旅再次临危受命,把坚毅果敢的背影留给亲人,在疫情猖獗之时,义无反顾直奔武汉战疫一线。

“嘀,嘀嘀,嘀嘀嘀……”监护仪上红灯闪烁,有重症患者呼吸衰竭。这是被称为“红区”的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监护病房。驻扎在这里的空军医疗队,每一秒都在与死神“掰手腕”。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张华传人党员突击队”,他们信念坚定:为了初心,视死如归;为了使命,向死而生!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面对“狡诈”的病毒,该校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西京绞尽脑汁钻研药物的使用、呼吸机模式和营养支持,提出个体化诊疗方案,帮助300余名重症患者渡过险关。

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脸上被口罩勒出深痕、磨出水泡……防护用具仿佛长在了放射诊疗科张劲松的身上。目的只有一个:践行使命,当好影像“侦察兵”,与时间赛跑,做更多的检查。

走廊中偶尔相遇,匆匆一个眼神交换彼此的关切。来自该校第二附属医院、共同奔赴抗疫前线的仲月霞、王新夫妇,即使坚守在相同的阵地,也没有闲暇交流。

84个日夜奋战,265名医疗队员齐心协力,成功治愈637名患者。他们用军人的血性胆魄战胜疫魔,把党旗高高举过头顶,把军旗牢牢插在战疫前沿,对抗病毒、缩小“红区”,直至患者清零。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红旗手”“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纷至沓来的荣誉和表彰,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褒奖。

把时钟拨回至2014年,在广袤无垠的非洲大地上,也曾留下他们的印迹。那一年,埃博拉疫情席卷利比里亚。该校医疗队队员雷霆出征、跨海越洋前往利比里亚中国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与死神宣战。方案设计严谨、细节锱铢必较,精益求精的中国军医不仅帮助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还创造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奇迹。

临危受命赴戎机,特殊战场建功勋。向战而生的该校官兵,牢记先军后医的使命,用军人本色冲锋在前,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为军而研

千锤百炼真本领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提高科研成果的“含军量”,该校官兵勇于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在富氧帐篷里待一会儿,感觉身心舒畅,就像到了平原地区。”该校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罗二平教授团队,成功研制高原营房帐篷弥散富氧装备,给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官兵带去福音。罗教授一语道破科研人员的初衷:“军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科技强军,责无旁贷;为军而研,时不我待。立足于空军战略转型大格局,秉持着“军事医学战场第一,基础医学创新第一”的建设标准,该校深入实施“军事医学前瞻研究计划”和“军事医学提升计划”,在航空航天医学、战时伤病救治、核化与高新技术武器损伤、军事生物医学与生物安全等领域做好科技重点方向前瞻布局。

如今,该校军事医学研究成果丰硕:两型医疗救护飞机完成定型评审,国产首台载人离心机等多个项目系统通过检查验收,夜视模拟训练系统、伤员搜寻无人机、冻伤治疗仪等17项科技成果推广扩试……

聚焦备战打仗,加快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该校在军事科技创新领域方向明确。

如今,与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同频的空军军医大学创新成果璀璨耀眼:从世界首例“十指断离再植术”到多基因编辑猪—恒河猴多器官移植,从世界首例“坑面女”、世界罕见“缺面男”颌面修复再造术到世界首例3D打印肩胛骨、锁骨肿瘤假体手术,从国内首例、世界第四例“心肝肾联合移植术”到国内首个战创伤模拟人……1700余项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奖励,90多项国内外首例、首创和唯一的医学成就,日益凸显该校在医学领域的“国家队”“八一队”“空军队”地位。

展望未来,面对强军责任、复兴使命,全校官兵深感责任重大。校党委研究通过《空军军医大学“百年名校”建设实施意见》《空军军医大学建设“十四五”规划》,为绘就百年名校的蓝图谋篇布局,将发展的航线融入强军的航向。在建设一流军队、一流空军、一流大学的航程中穿云破雾、加力奋飞,为建成“百年名校”,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汇聚力量,再铸辉煌。

来源:空军报2021年10月15日3版

责任编辑:杨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