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委讲话 > 正文
政委讲话

在精准用药与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论坛上的讲话

2016年08月04日 16:24 作者: 发布单位: 发布范围:公开 阅读:

认清大势 坚定使命 以时不我待精神推进学校科技工作砥砺前行

季志宏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简短仪式,庆祝第四军医大学精准用药与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论坛的召开。刚才,王茜副校长宣读了学校决定,标志着中心正式挂牌并进入建设阶段;招明高教授就中心的建设思路和发展规划做了很好的发言,体现了我校科技人员敢担当、想干事、勇作为的事业追求和科学精神;药学系和附属二院领导代表各自单位表达了对中心成立的坚决支持和具体承诺,说明两个单位党委领导在保留人才、协同创新、推动发展上,认识是统一的、态度是鲜明的、思想是解放的。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周先志校长,对中心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参加学术论坛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预祝中心在各方的共同努力、支持下顺畅运行、稳步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前沿竞争如火如荼,变革性、交融性、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先进技术优先应用于军事领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面对习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总要求,面对新型作战样式变革,面对实战要求和战斗力生成需求,军医大学如何定位、怎样发展?军事医学科研如何聚焦打赢、创新有为?这是每一个四医大人必须认真思考和作答的问题!

当前,军队院校改革的靴子还没有最终落地,新的运行体制和配套机制都还在磨合期,我们有不少同志精神懈怠、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得过且过,观望多实干少,牢骚多作为少,打小算盘多想大局少,在科研方面既缺乏创新发展的动力,更没有敢为人先的活力,甚至连直面竞争的勇气都没有了,学校党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当前正值暑期,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为中心挂牌,为什么请各单位同志都来参加这个会?我曾多次讲过,在改革的重要历史关口,我们必须在直面挑战中牢牢把握办校方向,“破”在当前,“立”在眉睫,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切实打好改革发展的主动仗。中心的成立,是顺应学术发展、调整学科布局的主动作为。我们就是要紧盯药学研发前沿,打通基础与临床、科研与转化壁垒,构建相互衔接、优势互补、交汇融合、教医研相长的药学科研新布局。中心的成立,是保留优秀人才、汇聚各方力量的具体举措。如何建强人才队伍、盘活人才资源、营造创新环境、释放创新活力,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各级党委就是要为想做事的人提供机会、为能做事的人提供舞台、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树碑立传!将来学校文化建设中,谁能不能上荣誉墙,要不论资历、不论职务,就是看谁对学校建设贡献大。中心的成立,是创新协同机制、激发科研活力的有益探索。通过学科交叉、学术交融和机制创新,着力破解科技发展难题,建立“试验田”,形成“示范区”,力争在全校形成辐射带动效应,真正有效盘活人力资源、优化管理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员想干事、干成事的热情和活力。

当前形势下,四医大以什么样的姿态投身改革强军大潮,以什么样的答卷接受“双一流”考验,以什么样的成绩再创第三次辉煌?借中心成立之机,我就如何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工作在学校整体建设中的作用地位,谈几点思考意见。

一是切实立起事业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归根到底只有一条,就是要坚持事业标准。我说过,要厘清“一百元铺张浪费是大问题,一百万元用于事业不成问题”的政治账、事业帐。在坚持事业标准、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要鼓励科技人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凡是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成果产出的事,我们都要不遗余力地去倡导、去推动、去扶持、去激励;对于制约科技创新的条条框框、影响工作效率的繁文缛节、甚至越权寻租的层层加码,我们要着力破解和坚决抵制。同时,作为军队院校,坚持事业标准也就是坚持战斗力标准,要树牢“教为战、医为战、研为战、训为战”理念,加强军事医学领域科技创新,使科研工作与战斗力有效对接,满足实战需要、部队需要,真正提高对战斗力的贡献率。

二是真正扛起使命担当。在院校调整改革的关键时刻,更要突出党委主体责任、主官第一责任、各级领导的政治责任、岗位责任和历史责任。党委主官最主要的岗位责任就是聚焦事业,服务两员,真正让想干事的人干成事,让有追求的人梦想成真。每名师生员工也都要强化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使命感荣誉感,展示四医大好声音,传递四医大正能量。全校科技专家,绝大部分既是军人、党员还是知识分子,既要讲军人的神圣使命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要讲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和使命担当。我认为,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凡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仁人志士,无一例外都拥有家国天下大情怀、占领品格道德制高点。最近,国家科技创新大会倍受瞩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和军队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科技创新有了更具活力的机制保障,“为战而研”有了更为广阔的事业舞台!广大科技人员是当运动员还是当啦啦队、做参与者还是做旁观者、是引领潮头还是随波逐流,一念之差,机遇稍纵即逝,竞争无处不在,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用训管部首长的话讲,目前四医大的实力水平并不靠前,处于中间位置。我们学校党委、各级领导和全体同志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更要有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每名师生员工要把爱国、爱党、爱军、爱校热情落实到爱岗敬业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到无私无畏的事业追求上。只有在履行岗位职责、投身学校建设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付出是牵挂、奉献才有爱”的爱校精神。全校所有军人如果都能够充分激发动力、释放活力,推动一加一大于二的工作,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力量倍增的聚合效应,那么,每个军人就可以迸发出十倍的效能和作为。

三是充分汇聚优秀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按照习主席科技大会讲话中对科技人员的分类标准,我们学校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有没有?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又有多少?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技能人才是否充足?最近微信圈有篇很火的文章,叫“得青年才俊者,得双一流”,其中在国内高校的“四老学者”(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与“四青学者”(青年千人、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数量比的榜单上,四医大以4.10排名最差,同为军队院校的国防科大、二医大分别为3.11和2.60,都明显优于我校,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确实存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人才隐忧。选人用人是事业发展根基,最能体现作风本质和党委形象,也体现党委的工作思路。习主席讲道:“如果我们的用人制度设计让‘千里马’歇步、‘老黄牛’撂挑、干事的人寒心”,“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对于优秀人才,各级党委和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多关心多包容,多搭舞台多建平台,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而不是求全责备,行误才、妒才、毁才之事。人才选拔要坚持“全员人才观”,倡导“人人好则团队好、团队强则事业兴”的理念,让人才内在活力充分激发,让创新动力竞相迸发,不能再搞近亲繁殖、拉帮结派的那一套,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情怀,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四是持续激发创新活力。科研管理中包括运行机制、经费使用、激励政策、评价体系等深层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科技发展、影响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在科技创新大会上习主席特别强调要“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我们把新药研究中心作为科研改革先行试验区,就是贯彻落实习主席指示的具体实践。学校机关要进一步贯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完善给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系列措施,尽早让有关精神落地见效,增强科研人员改革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同时,我们还要在全校范围内继续鼓励学术交叉融合,在坚持基础医学“世界第一”、军事医学“战场第一”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院系之间、基础与临床之间、院校与部队之间的广泛科研协作,深化不同学术领域的嵌入和融合,实现知识交汇、机制创新、成效彰显,形成高效顺畅、活力迸发的科研协作新模式。

五是大力培塑科研文化。大学作为育人高地和创新高地,要志存高远不必立竿见影,要大师大家不必高楼大厦,着力倡导和营造严谨治学、求实探索、协同创新的科研文化。要脚踏实地、执着致远,倡导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科研学术上,要几代人、若干团队、不同方向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忌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管理机制上,也要改变重收割轻培育、重摘果轻栽树的倾向,多做育苗培栽、灌溉施肥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尊重学术规律,自然水到渠成。要鼓励创新、加强协作,提倡勇于竞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突出引领大团队、大合作、大攻关的评价导向,评价干部不仅要看他份内工作如何,还要看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引领发展的能力担当如何。要襟怀坦荡、倾心育才,对于学术带头人要提倡甘当人梯、甘做铺路石的精神,要避免“大树底下不长草”,我们将把育人才、带团队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通过设立“伯乐奖”等形式,进一步树立扶持新人、奖掖后生的鲜明导向。要严肃风气、突出诚信,作为军队院校,在倡导科学精神、引领学术风气上标准要更高、要求要更严,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要进一步扎牢防范的“藩篱”,加大监管力度,树立学术道德楷模,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学术氛围,让科技人员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同志们,中心的成立为校内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学术融合开了一个好头,各级机关和领导要以创新精神、包容心态、开放意识,关心支持中心发展,真正把中心建设成为人才聚集、成果丰硕、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示范区。我们要认识到,无论院校怎么改,姓军为战的方向不能偏;无论学科怎么建,军事医学特色不能丢;无论任务怎么变,卫勤保障能力不能弱;无论编制怎么调,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松。全校科技人员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担当,以献身使命、潜心钻研的追求,以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作为,为学校科技创新和全面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朱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