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军大 > 正文
媒体军大

[空军在线]品读一组战“疫”手记,看人民空军为人民的深厚伟力

2020年02月28日 15:18 作者: 发布单位: 发布范围:公开 阅读:

“解放军来了,我们更有信心了!”在战“疫”一线,这是老百姓说得最多的话之一,也是他们的心里话。

为什么人民群众如此信任解放军?

一声令下,他们赴汤蹈火、一往无前。起飞多架运输机运送医务人员和救援物资,批量接收患者,深入隔离病区,接诊危重病人……疫情当前,他们以最快速度奔赴战位,用敢打硬拼的精神诠释了“人民空军为人民”,定格了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冲锋姿态。

军旗所指,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后,队员宋立强连夜编写《关于呼吸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技术的操作规范》,队员傅恩清连夜拿出“订单式”救治法的初稿,队员周磊等4人连夜攻关,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数量从最初的每天20例增加到120例……

闻令而动,他们敢打硬仗、能打胜仗。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斗,更是一场勇气与能力的较量。仅间隔3天,空军连续组织3型11架和3型8架大中型运输机的空中投送任务;仅几个小时,空军医疗队多次把生命危急的患者抢救了回来;仅一个晚上,由空军驻鄂部队和院校组成的抗击疫情运力支援分队,为武汉3座方舱医院建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援……

武汉战“疫”的答卷,还在书写之中。但必胜的基石,早已筑就。本期专题,让我们通过品读空军官兵的战“疫”手记,读懂胜利因子,坚定必胜信心。

火眼金睛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医生 张劲松

一听说去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就坐不住了,我是党员、是军人,还是一个和肺部影像打了26年交道的军医,得去!

新冠肺炎是个啥样子,我早就想去瞅一瞅。更何况,肺部影像诊断是新冠肺炎临床确诊的重要依据,我也能发挥作用。

就这样,我和战友一起出征。武昌医院作为武汉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平均每天接诊约500余人次,肺部影像诊断工作也是从早忙到晚。为避免聚集筛查引发的交叉感染,保证患者检查完毕后当场拿到影像诊断结果,我们必须准确而快速地书写报告,同时标记特殊病例,为临床提供精准高效的影像信息。厚重的防护服,“朦胧”的护目镜,脸上勒出的水泡,成百上千张肺部CT片,立等可取的检查报告,见证了我们的连续奋战、争分夺秒。

1月29日,我已看到大量病例的CT片,通过数据分析后发现一个隐患:患者CT检查结果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有不符现象。于是,我立即汇报相关情况,建议加强对CT显示阳性患者的跟踪防控,将CT诊断结果作为判断是否确诊的重要依据。我知道,影像检查,对于临床了解病情、判断进展或预后有作用。

2月4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印发,并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这也进一步证实我的判断。

如今,我和战友们又忙碌在火神山医院,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CT片炎症范围逐渐缩小,磨玻璃样逐渐减淡消失,我既无比欣慰,又信心十足。

截至2月15日,我已连续工作20多天,通过CT影像判断确诊的患者已超千例。可我不敢有丝毫松懈,正加紧对大量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CT影像特征及其与核酸检测协同诊断的价值,争取为新冠肺炎临床诊断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支撑。

(张静 整理)

一针见血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护士 徐飞

刚到武汉时,让很多战友没想到的是,平常早就熟练的扎针穿刺,也变得不容易。护目镜容易起雾,再加上3层防护手套,手感全无。

一针下去不见血,护士们着急,患者也着急,有的患者心情不太好,更容易因此激化情绪。

虽然我是一个西北汉子,但也是粗中有细,就拿静脉穿刺来说,我的成功率很高,几乎针针见血。为此,战友们给我起了一个外号——“留置针小王子”。

当然,这也归功于我是手术室护士,总是戴外科手套进行穿刺,所以才能很快适应战“疫”这道坎儿。

看到战友们为如何一针见血发愁时,我及时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戴手套,我会选择小半号的,虽然会把手勒得紧一些,但是操作起来会利索许多;护目镜起雾后,就从侧面没有起雾的角落,或者从水柱的缝隙中观察后操作。

当然,想扎好针,靠技术,也得靠战术。有次,战友遇到穿刺困难,找我帮忙。这个时候,我得顶上去,但这次靠的多是战术。

让战友头疼的患者是65岁的刘阿姨,一方面是因为刘阿姨怕疼,会不自觉地颤抖,另一方面是刘阿姨有高血压、全身水肿,这让她的血管脆弱又难找。

麻烦的是,我的战友第一次穿刺失败后,刘阿姨情绪失控了,在病房里又哭又闹。这个时候,想一针见血更难了。但再难也得上,经过大家的安抚,刘阿姨渐渐平静了下来。

看到我这个男护士后,躺在床上的刘阿姨对我说:“护士啊,我好紧张啊。”听到刘阿姨的担忧后,我就用方言给她讲我小时候的淘气事,刘阿姨被我的陕北方言逗得咯咯笑,就在她不经意的时候,我果断出击,一针见血!

从那天开始,每次穿刺的时候,刘阿姨就非要我上手不可。我知道,这是刘阿姨对我的信任。

正是因为这份信任,让我们每一名护士都在不断超越自己。如今,大家几乎都能针针见血了。

(纪冰冰 整理)

跑赢时间

空降兵部队驻武汉某医院麻醉科护士长 黄杰

2月12日,是我轮班到武汉市急救中心工农兵路急救站工作的第42天。这段时间太累了,我和战友们几乎每天都要连续工作18个小时,出车量平均每天十多次,有一天甚至出车17次。

虽然很累,但我不能停下,而且还得再快一点。我们一旦有任务,通常就是急诊,必须跑赢疫魔,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有次中午2点多接到任务,要把某医院ICU的8名患者进行转运,而患者病情都比较重,有的还用上了呼吸机。因此在转运途中,我一直盯着仪器,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就这样,忙完已经是次日凌晨4点多,防护服里的衣服也不知道湿透了几次,但我不仅感觉不到疲倦,反而顿时轻松了不少。

现在,几乎每一位疑似或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都由武汉市急救中心负责接警调度,而我们随时听令而行。

有天凌晨3点多,我们接到紧急任务,有一患者发热并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我们迅速行动,抵达目的地时,发现患者是一名70多岁的老人,情况十分危急。我们迅速将患者抬进救护车,路途中给予基础生命支持。由于防护镜被雾水蒙住,老人血管比较细,我仅靠触感为患者建立了生命通道。

在去医院的路上,我还了解到,患者的子女被隔离在外地,家里只有患者和他的妻子。考虑到患者妻子年龄大、行动不便,到了就近的定点医院后,我又迅速帮患者挂号,办理住院手续,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治疗。

但是再快,我也不忘督促大家保护好自己。我们每天面对的急救患者多为新冠肺炎疑似感染者和确诊者,而且通常是零距离与他们接触。对此,我主动担起急救站的“管家”,第一时间备齐所有防护用品,带领全站人员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对于担架员、司机等非医务工作者,我也是耐心施教,严格把关,确保所有人都安全。

(陈峥 张哲 整理)

使命必达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三大队大队长 张雨

2月12日,我正在单位进行翌日的飞行准备。突然,上级下达紧急赴武汉空运任务,我脸露喜色,早就等这一天了。

这次是空军首次出动运-20大型运输机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既自豪也感动,我们机组,一个是湖北人,还有俩是湖北女婿。

2月13日凌晨,我所驾驶的运-20飞机从驻地机场起飞。那一刻,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决完成任务。

夜间飞行,困难的就是看不见地面,加上飞往的重庆常年大雾,为飞机起降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我心中有数,始终严格操作,保持安全高度飞行。

快到重庆时,尽管能见度不高,但我们密切协同,最终让飞机平稳降落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透过驾驶舱的玻璃,我看见医疗队员们早已列队。他们当中女同志居多,但巾帼不让须眉,都在搬运物资,有的不慎滑倒后,又立即站起来继续搬。

装运完成后,飞机便飞向武汉天河机场。机舱内,我认真地看了看这些白衣战士,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决心信心。不一会儿,他们都睡着了,应该是连夜准备的缘故吧。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FvuSwTKGWLYBOZedibJ8BYibuR2pPm32LA4FRty7KSZFTyick0s3jAXWq0picHgfpyHT5dXmR0hUjvGu41RHcRDb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为了能让大家好好休息,我们柔和地操纵飞机,尽量减小上升的颠簸。“慢点!”我们机组成员相互提醒,生怕一个操作,就惊扰了休息的医疗队员。

平稳的操作,也是我们平时的训练成果。为做好复杂条件下飞行,我们经常设置大侧风、低能见度等训练内容。

上午9时许,我们进入武汉上空,飞机在将近1200米高度时成功出云,武汉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此时我们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但不敢大意,我们相互提醒、精细操作,战机安全着陆。

“没有一点颠簸,你们的驾驶技术真好!”医疗队员的夸赞,让我们体会到军人的责任与光荣。看着医疗队员远去的背影,我们机组一起向他们敬了一个军礼。

(刘书 整理)

车贵神速

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雷达技勤教练连四级军士长 樊刚刚

2月15日是我到武汉运输一线的第15天,这半个月里,我行驶里程17186公里,运输各类物资307吨、床具3440套。这是疫情当前,我作为一名汽车兵的战斗成果。

回想执行任务的点点滴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大家把每次运输都当成战斗,每个人会随时关注天气、预先掌握路线,确保无论什么任务都能完成好。

有次我们刚完成任务返回营地,就接到上级通知,前往某方舱医院运输物资。虽然这个医院我们从来没去过,但因为提前把路线摸了个遍,所以能立即出动。

到达指定工厂后,我们看到只有3名工人在生产、打包物资。为了加快速度,我们和工人一起干。工人们感激地说:“多亏了你们呀,要不然得耽误工期了。”也是这个时候,让我深刻认识到,帮助老百姓干活,本来就是应该的,汽车兵也不仅仅是开好车就行,和车有关的事儿,都得用心用力。

多天的运输任务,也让我们对不同物资如何装卸总结了一套方法,人员怎么分工、物资怎么打包、货物怎么装车,都有一套相对规范的流程。因此,我们很快就实现了物资的快速装卸载。

虽然效率高了不少,但每次装卸货物,穿着防护服的我们还是会出一身汗,身上的作训服不一会儿就湿透了,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汗渍。但每次,大家还是会主动申请路途远、装载量大、防护等级高的任务。

每天完成任务回到营区,已是晚上。但我们的战斗没有结束,大家还要对车辆进行最后的排查,检测气压,疏通油路,拧开喷油泵上的排气螺丝,直到排出的柴油连续通畅。

为了更快一点,我们不仅和睡觉抢时间,还练就了几个小时不喝水、快速吃盒饭的“本领”。因为大家都知道,运输线不仅是我们的“战线”,更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我们必须快点、再快点!

(刘晋毓 刘义超 整理)

来源:空军在线2020年2月27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0Wlx_sv-bpgbZrTXDKFmQ

责任编辑:杨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