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精品战略 > 正文
精品战略

樊代明校长专访:树精品意识 育精英人才

2008年06月20日 16:16 作者: 发布单位: 发布范围:校内 阅读:

——樊代明校长谈本科教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学校“精品战略”的指引下,自7月13日起,以“精品课程计划”为龙头的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近日,我们就精品战略和本科教育对樊代明校长进行了采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问:樊校长,学校提出的精品战略已渐入人心,“精品”已成为校园流行语。能不能请您谈谈学校精品战略提出的初衷?

樊校长:精品战略源于学校领导班子强烈的忧患意识。胡主席在年初特别强调说:“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作为大学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时常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教育乃百年大计,兹事体大。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补救,它们的影响终身是洗刷不掉的。”还有历史学家说,未来将是“教育与灾祸之间的竞赛”。居安须思危,未雨须绸缪。作为一校之长,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配错药、酿灾祸!二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在教育上,我们不能配错药,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对四医大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这份著名的报告中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陈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也说:“如果管理人员只限于继续做那些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那么,即使外部条件和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他的组织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墨守陈规的组织。这样下去,很有可能衰退,而不仅是停滞不前的问题,在竞争的情况下,尤其是这样。”当今国内百余所医学院校正呈百舸争流之势,我校在许多指标上仍保持传统优势,但在高水平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指标上还须不断改进。面对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挑战,我们既不能自我陶醉、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也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无所作为,而必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走精品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跨越式发展,确保我校在全国医科院校和全军院校中的“两个先进性地位”,才能把我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特色型、创新型、和谐型、现代型军医大学。如果我们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我们就将生活在过去。我们一定要有超前意识,眼界要开阔,措施要得力,根据明天的需要谋划今天的教育。

问:精品战略除了体现出一种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之外,是不是还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与文化内涵呢?

樊校长:对!中国大学的发展要上一个台阶,不光是大师、大楼的竞争,还要有文化的竞争。目前,我国一些大学设施已经很好,也积聚了一批人才,但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这就像没有灵魂。优秀大学文化的形成并不一定要很长的时间,关键是要有好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9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9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共同文化特征就是追求卓越。这个卓越必须是所有的人都想追求的,不仅仅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追求,也包括管理上的追求。卓越不是空话,卓越体现在每项工作中、每种价值取向上,这也就是一种精品意识。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

问:我们知道,您一直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那么,您怎样看待本科教育?

樊校长:我对本科教育的态度可用两句话来概括:没有本科教育,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一个没有本科生的学术机构,只可能是科学院或研究所,而不可能是大学。我们四医大,若没有本科生,也就不能叫大学了。我发现一个规律:越是著名的大学往往越是重视本科教育;那些重视本科教育的大学往往都是好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一直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最好的大学,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它们非常重视本科教育。在这些大学里,本科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的地位往往高于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教育学院等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哈佛大学校长在350周年校庆时说:“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多少总统,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普林斯顿大学,连续七年在美国大学排名第一。哈佛大学过去三年曾和他并列第一,但最近一次又落于其后,原因在于普林斯顿大学有两个指标超过了哈佛大学。其中之一就是普林斯顿比哈佛更重视本科教学,50人以下的小班教学比哈佛大学多。再举个国内的例子。姚期智先生是迄今为止获得“图灵奖”的唯一亚裔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相当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应杨振宁先生邀请,他于2003年10月受聘清华大学“讲座教授”,并于2004年9月离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的全职教授。回国之初,他的设想是构建一个良好的机制培养博士生,建立起一支好的研究团队,但随后在清华的亲身感受,让他逐渐萌生了“精英教育要从本科生开始”的想法。他说:“我逐渐感觉到,想要培养好的研究生,实在是应该从本科生开始做起。所以我起先的构想就是教两门目前在清华还没有开的本科生课程——理论计算机科学(上、下)。”现在他每周拿出4个小时给120位本科生上课。他说:“我感到应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课程,专门培养计算机科学领域一流的本科生,要让本科生感到创新和研究的快乐。”的确如此。学生对专业和事业的选择可能会深受早期遇到的杰出教师的影响。如果一门入门课程令人激动且充满学术想象力,那么最有才华的学生就有可能被吸引到相关的系学习。如果讲授这门课程的是研究生或缺乏想象力的教师,那么该课程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就小。美国著名的大学都很重视本科教学。无论这些教师是多么优秀的学者或科学家,他们仍然认为因教学出色,尤其是上好讲授课,营造激动人心的气氛而获得赞誉,对教师意义重大,因而对学生也意义重大。甚至连入门课,都由一些成熟而且常常是著名的学者或科学家教授。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90岁高龄时还在给天津的大学生上基础课。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先生归根清华园后,坚持给清华学生上物理学入门课。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说,清华目前有86%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将来的目标是100%。这些一流大学和大师如此重视本科教育,难道不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吗?我们也要花大力气继续抓好本科教育改革,让更多的教授名师走上讲台上入门课、基础课和主干课,增加学生接触名师、教授的机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然,我们的学员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管理,学会对自己负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和美好时光。有两个问题学员们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四医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问:在您的倡导下,学校已停招大专生和专升本,您能谈谈当初的想法吗?

樊校长: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生源。美国医学院校每年招收100-140人左右,而中国的医学院校有的每年招上千人。这些医学院校在扩招之后,优质的教育资源被不断稀释,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种做法无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不会有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就提出这样的忧虑:“现在不光要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要重视‘看病危险’问题。如果医生专业技能不过硬,对病人则是莫大的不幸。”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医学生将直接面对的是生命,好的医生不能像流水线那样大批量生产。

有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利用他们的“名气”热衷于办班创收,耗费大量精力,对在校生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投入的精力不够,放任自流,使这些中学生尖子平淡无奇地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把他们的天才泯灭在常规教育之中。难怪有调查表明有些重点大学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后悔上学,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应当看到,凡是有成就的拔尖人才,在年轻时代就崭露头角了,大学阶段是哺育他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李政道博士曾经在一个会上说过:“如果把20世纪的重要科学列成一个表,对于每次科学的挑战都是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取胜的,都是在他们20多岁、30多岁或近40岁时完成的。这个规律相当清楚。”由此可见,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要把培养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搞好招生选拔,力争做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既是维护学校声誉的需要,也是保护精英教育的需要,还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选好苗子,再加以精心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例如,1945年夏天,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联合招生,报考者2400多人,西南联大只录取132人,可见选拔之严。正因为这样,西南联大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质量是大学的生命

问: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樊校长:创新是大学的灵魂,质量是大学的生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发展永恒的主题。这个灵魂不能受干扰,这个生命线不能疲软,这个主题不能动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是关键,健全评价机制是保障。

更新观念是先导,是前提。实践的自觉来自观念上的清醒;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就不会有高水平的育人实践。从宏观上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医学科技的新发展、医学教育全球化、军医教育模式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任务,都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微观上看,什么是好学生、好教师、好课、好教法的标准,都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深化认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知道变、想着变和敢于变,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不能胡变、乱变,要顺乎潮流、合于发展方向地变,符合客观规律地变。如果认识不清,方向不明,改革就会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失败,这样的改革比不改革还要糟糕。比如,什么是好学生?至今为止,仍有不少人把听话的学生看作好学生,殊不知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我给你们举两个例子。“杰拉德·卡斯帕尔教授,你错了!”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在给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时,学生们经常这样提醒他,但这正是他最高兴的地方。他说:“学生们的天真让我意识到我的理解并不全面,然后再把讲义重写一遍。创新就要靠这种质疑的勇气。”无独有偶。美国前财政部长、著名经济学家萨默斯说他在作哈佛大学校长时,一位刚进哈佛的新生曾对他说:“我一直在跟踪你的数据,你的数据有错误”。一个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它养成了学生驯服的性格。”教员和管理干部不是驯兽师,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创新精神成为摆在每一个大学校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深化教学改革是关键。在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是重心所在。因为课程的质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没有抓好课堂教学,我们就放弃了培养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事后,我们再怎么弥补,往往效果不明显,于事无补。所以,我们把精品课程建设摆在精品战略的突出位置,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努力创建能让学生记住并且受益一辈子的课程,全面提升我校课堂授课水平。谈到精品课程,我们要有个基本认识:精品课程本身也是少而精的,目前参加精品课程授课选拔的大概只有极少部分称得上是精品课程。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会推出更多的精品课程。

总之,要讲好一堂精品课,建设一门精品课程,需要凝神静气精雕细刻,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决不能让浮躁之风、平庸之气侵蚀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而决不能迁就现有的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另外,一堂精品课,须有热心教学、乐于教学、善于教学的优秀师资,也须有勤学善问、积极主动的优秀学生。好的课堂,不应是知识的灌输,而应是思想的启发;好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的独白,而应是师生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对话;好的课堂,不仅是事先预设的,也是动态生成的;好的课堂,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龙头,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和协同。

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是保障。改革离不开评价,运行畅通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起到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效益的提高等作用。我们要不断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以全军院校教学工作评价为契机,逐步建立符合军队和社会需求、符合学员发展需要、符合学校教学资源配置能力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军队医学精英。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和坚持的。对于教学改革,不积极不行,简单了也不行。慢慢吞吞,犹豫徘徊,不敢开拓前进,会贻误时机;毛毛躁躁,冒然行事,一哄而起,也会欲速不达。搞改革、求发展,要横向讲协调,纵向讲渐进。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坚定不移地改;又必须充分估计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精心指导,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改,有组织有领导地改。在改革中要做到坚持好的东西,修正错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

问:最后,能不能请您做个结语?

樊校长: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让我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实施精品战略,不断优化本科教育,早日把四医大建设成为全校教职员工心灵的故乡。

历史是由我们每一位教员和学员共同书写的,我们这一代的学习和工作,一定会在四医大历史上记上重要一笔。让我们共同努力添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吧!

(栗文彬  殷小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