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精品战略 > 正文
精品战略

建精品课程 创一流本科

2008年06月20日 16:15 作者: 发布单位: 发布范围:校内 阅读:

训练部部长  汪爱勤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谁轻视质量谁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进入新世纪以来,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做出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决策部署,我校也正在加紧实施精品战略,把教育质量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牢固树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与要求。通观世界高等教育,包括所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无不把本科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如果把人才培养质量比作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那么课程的质量就是这条生命线的核心环节。因此,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是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实施学校精品战略的首要任务。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校精品课程计划的提出是审时度势和深思熟虑之后的郑重之举。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精品课程计划的提出切中时弊、顺应潮流、合乎规律、深得人心。

为什么说切中时弊呢?最近《中国青年报》以“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为题讨论了国内高校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讲课的味同嚼蜡,听讲的呆若木鸡,学生没了敬畏感,老师少了神圣感,课堂气氛疲软,师生交流减少,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上述现象不仅出现在省属普通高校,也存在于教育部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6年国内某权威机构组织的“大学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8所著名研究型大学中只有49%的学生对所在院系的教学质量表示满意;多达半数的学生表示,对大学三年来50%以上的课程不满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几年前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一部分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滑坡,个别的严重滑坡;一部分学校,即使是基础较好的学校,也存在着滑坡的潜在危险。调查得出的结论:教学工作存在四个投入不足,即经费投入不足,一部分教师精力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不足。

为纠正国内高校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的四个投入不足,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007年“1号文件”,决定实施“质量工程”,也就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我校实施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的教学质量工程可谓是顺应潮流,合于其时。

另外,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符合教育规律和院校发展规律。

实践表明,我校精品课程计划在启动实施后,受到了校首长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他们带头坚持每周听课制度,把每周一上午到教室听课列入工作安排,雷打不动。樊代明校长还多次就精品课程建设做重要讲话,得到了教员们的支持和响应,他们积极申请参加选拔授课,从年轻助教到教授、院士都走上了精品课程的讲堂,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和好评,许多学员反映说,学习兴趣更大了,学习动力更强了,学习效率更高了。例如,有位学员反馈说:“精品课程启动以来,上课睡觉的同学少了,听讲的多了;说话的少了,提问的多了。教室里多了互动,少了冷漠;多了欢笑,少了沉闷。”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截至目前,我校精品课程的选拔授课已逾百堂,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难免会遇到一些理论或实践问题。从多方面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不论是教员、学员,还是各级教学管理干部对精品课程的理解都还有待深入,对如何建设精品课程还有些疑惑。这些都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在改革的进程中加以解决的。

(一)增进了解,深化认识

一些精品课程选拔授课的教员在课后问我们:“我讲得怎么样,够不够精品课程的标准?”“我这么积极参与,这么认真备课,应该算是精品课程了吧?”……究竟什么是精品课程,标准是什么?对此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员(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学效果等“六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到一堂精品课来说,所谓“精”就是要有精辟的教育理念、精粹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精当的教育技术和精彩的教学效果。所谓“品”,就是要有品位、有特色、有口碑,经得起众人的评头论足,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能形成品牌。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要体现一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境界。首先应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树立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和教学质量观,目标指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军医人才培养上;其次,必须建立相应标准以规范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估与管理、教学梯队建设等环节上,应有相应的规范措施,防止重申报轻质量、重效应轻建设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标准不降,立意要高

精品课程建设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要迁就现有的水平;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辐射带动全面课程建设。

要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军队优质课程建设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结合起来,提升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立意。因此,我校精品课程要在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比较、与高水平兄弟学校比较、与校内优秀课程比较、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求比较、与军队医疗卫生需求比较中凸现出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要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学科强势和改革优势;要能够在校内示范、同类示范、全国示范;能够且方便共享,在联合共建共享模式上取得突破;精品课程建设的学术影响力,包括教材、著作、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的应用应该非常广泛;精品课程应该得到多元主体的优秀评价(包括学员评教、教员自评、部系内互评,校内专家点评、校外同行专家点评),相关成果支撑评价结论,得到师生与校内外同行的公认。

(三)创设环境,优化服务。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经常性工作。因此,作为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来说要下大力气创造一个适宜于教员凝神静气打磨精品的环境,要注意防止浮躁之风、平庸之气对精品意识的侵蚀、对良好环境和氛围的破坏。在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所有规划、制度、配套措施都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校领导提出的“两员”(教员和学员)至上的原则,通过实实在在的,而非追求轰动效应的具体工作,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教学管理的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主要靠教员和学员。精品课程建设也不例外。管理,就是创造环境与提供服务,没有一个符合教学规律、宽松有序、有利于教员和学员积极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施展的环境,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切实的效果。

总之,在全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蓬勃开展,初见成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大好局面,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铸造一流的本科教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