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名作家进名校 > 正文
名作家进名校

大学与人生

2008年06月30日 10:49 作者: 发布单位: 发布范围:校内 阅读:

之所以痛快地答应来四医大开会,原因有二:一是四医大是一所名牌大学,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二是我本人的职业是教师,创作是业余,1985年大学毕业就教书,我执教20多年,我更愿意以教师的身份来开会,与各位同行各位学员交流、互相学习,不当之处请批评。
    我最感兴趣的是四医大精品战略系列中的“精彩年华”,学员在校园的五年时间既是学习过程,也是人生的成长过程。我在陕西师大开设《文学与人生》的主要内容也是讲授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医科大学本科五年,一般大学都四年。大一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型,同时确定自己未来事业的方向。以文科为例,用一年时间将图书馆的文科图书大致过一遍,在大二第一学期应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其实一个本科生真正的学习时间也就是大二大三两年,大四要实习,做论文、找工作,完成这三件事。从这一点讲大学生比高中生挤高考独木桥更难。高中生虽“苦”,但目标明确,就是一个大学、考上大学就是一切。大学的目标呢?关系你一生的成败!本科生的有效时间只有两年。大一大四不算。大一是摸索、是发现自我,在专业中选“我的专业”,一年时间非常紧张。大四面临毕业,如果大一选择准确,大二大三学习得法,大四就是收获阶段了。
    最幸运的学生有什么好的机缘呢?我想还是有的。一所好的大学不可能保证每届学生都很“幸运”,有丰年,也有灾年。这是对师生两方面而言的,是对等的。我们设想一下,一所大学某一年招收的学员极好,生源不错,学校这方面那些优势专业都是年富力强的教师,好学员与名师相遇,这无疑是教育的奇观,这种奇观不是年年都有的。再好的大学,遇到转型、师资断代,好生源也可能泥牛入海。至于学员,很简单了,“天才”都是大面积生长的,跟庄稼一样,地好、肥好、种籽好,风调雨顺,不会一苗独秀。打开世界名校的校史,杰出人物的出生成长年代都有“扎堆”现象。一个校园,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宿舍,甚至极为隐密的个人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氛围里,都有“杰出”的因素。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始于16岁中学阶段,老师已经不能教他了,因为他学不了当时的“时下知识”。天才人物都有“不可教”的一面。我常常问我的学生,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功课都是100分,最终等于什么?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一个阶段每一门课都“优秀”。人生的成功得之于智慧,而不是精明更不是聪明。“天才”固然出于勤奋,而更多的“天才”在一定时期相当懒惰,这种懒惰散漫是一种休息,是养精蓄锐。所以一个学生发现自己很重要,把自己的兴趣嗜好,一句话,把自己的“本质性力量”与“心灵的内在需要”与专业结合起来。前者是马克思所言,后者是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所言,都是对美的定义,马克思说:什么是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康定斯基则说美是“心灵的内在需要”,内在与本质相似。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享受与内心的喜悦。这就是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都是全方位的,科学与美紧密相连,这就是为什么在先秦那个大时代,动荡战乱,孔子在周游列国屡屡碰壁依然怀仁爱之心,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遑遑如丧家之犬依然“食肉者鄙”、因为孔子有文化的大义在。这都是人之为人的东西,也是一种精神的心灵的东西,也是青年学子在通过高考独木桥之后进入人生的大学所面临的问题。
    知识与智慧是有区别的。知识是一种公共性的东西,而智慧关乎个人,与个人的体验经验相关。任何一个大学所提供给学生的学习途径无非这三个方面,课程、图书馆、学术讲座。课程分必修与选修课,在必修课上,学生很难分出高下,100分与60分差别不大。如果整个知识体系老化,得100分者肯定脑子有问题,这就是爱因斯坦求学阶段那么难?因为牛顿体系已近尾声,爱因斯坦出现后,不少科学家流下眼泪,一个知识体系终结了。据说过去有些专家招研究生专招分数低的,迷途知返是有条件的,分数低误入歧途浅,孺子可教,分数高就孺子不可教也。选修课就有补遗的作用,学生就有选择的余地了,见识、目光有高下之别。这才是开始,图书馆与学术讲座完全体现学员个人意志,你的视野、判断、取舍、可太重要了。一个学员在大学期间,实际上在建筑“个人的图书馆”、“个人的知识系统”,在研发“个人的软件”、“个人的核武库”,谁的最科学,谁合乎“道”,合乎“规律”。这就是一个价值观,世界观问题了。世界观者,观世界,把你的专业当作一个世界,你如何看这个世界?方法论就是观念问题了,就是战略问题了,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了。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去年我有机会去俄罗斯,在莫斯科名人墓看到王明夫妇的墓,我就想,这位老先生如果在大学教书一定是个不错的学者,可以读原版的《资本论》,口才也不错,可要把理论化为实践,“唤起工农千百万”的本领就远逊于毛泽东了。再把毛泽东与其对手蒋介石比较一下,都是政治家、军事家,但在哲学与文学这两方面,蒋介石空缺,蒋介石知识体系基本上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蒋介石基本上与“五四”运动没什么关系,中共领袖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都是“五四”之子。中国历史上有三大伟大的时代:即先秦思想,魏晋风度,五四精神。先秦思想,即诸子百家,那些“子”们都是中国文化的原创,属于中华民族的哲学时代;前边讲了,哲学即世界观,世界观者观世界,我们的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步,就是那样的目光,包括医学界的骄傲神医扁鹊,更遥远一点《黄帝内经》,医道也是人道,体现的是天地人的总体论宇宙论。魏晋风度,风度者人的内在气质也,风度是一种性格,是一种美,魏晋是一个美的时代,连曹操这样的奸雄都横槊赋诗,魏晋的直接结果就是盛唐之音。毛泽东诗写得好,效法的都是唐诗中的精品,所谓三李、天才李白、鬼才李贺、爱情诗大师李商隐。毛泽东是个政治家,更是个诗人,诗人的最大特点是激情与想象力,这两样在美国学者阿瑞提的著作《创造的秘密》中定义为创造力,蒋介石更像一个散文家,跟不上毛泽东的思维,不对称。蒋介石手下的将领很少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像栗裕这种数次上书中央改变军事战略的例子,蒋系是没有的。思想的规模与格局就一样,毛泽东秉承盛唐雄风与五四那个大时代的摧枯拉朽的力量,中国历史上三个伟大的极富创造力的时代,毛泽东就兼备了两个,这种大境界中,每个人都完成了其天赋之才,天才者,上天赋于人的自然神力,你要去发现之,完成之。所以,为师者不但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习的方法,更要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沉睡在学生身上的天赋的“潜力”,给学生的学习生涯埋下未来“大师”的种籽。学生以后的成败取决于大学校园,因为大学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后阶段了,也是思想思维模式的定型时期,也是人生最精彩的年华。
    作者简介:红柯,原名杨宏科,1962年6月出生,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人。毕业于陕西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1985年参加工作,历任陕西宝鸡师院宣传部院刊编辑,新疆伊犁州技工学校讲师,后曾任陕西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远走新疆,生活10年。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3年12月被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美丽奴羊》、《黄金草原》、《跃马天山》、《太阳发芽》等,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大河》、《老虎!老虎!》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奖等。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评为2001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第一名,荣获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红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