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站 |

最近更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泗研思:论导师之“导”
时间:2008-10-11 来源: 作者: 浏览:

 近期,樊校长在教师节和开学典礼上的两次讲话,对我校“教”与“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又分别剖析了“教”与“学”存在的弊端、短板和不足,直面问题、直奔主题、直揭伤疤,充分体现了校首长“忧教”、“忧学”的情怀。可谓入情入理,情真意切,声犹在耳,引人发省!

研究生导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高端之师,是教医研各项业务工作的领头雁。导师之所以为导师,关键在“导”。面对学校的精品战略和发展建设目标,导师应有所思,导师应有所谋,导师应有所为,其所思所谋所为具体到实际就是应该如何思“导”。

导师要做“思想之先导”。立德树人,为师之本,导师必先行为范。纵观古今中外,但凡名家大师,无一不以崇高的人格思想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直把做人放在第一位,他说:“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学问家之人格”就是做人的标准和良好的品性。汉代学者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 这也是在说教师的人格、品行等各方面都应成为教育对象的表率。乌申斯基有言:“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作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者,导师是研究生的表率,是研究生的典范,是研究生的楷模,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既然为父,就一定有责任、有义务关心、爱护、引导研究生,对研究生负责。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导师要做“思维之引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激发、训练与培养,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一是导师要在研究方向施导。导师首先要掌握哪些是研究前沿,哪些是研究热点,才能引导研究生的科研思维。二是导师要在研究方法上引导。包括如何选题、如何查文献、如何写综述、如何开题、如何实验、如何撰写论文、如何投寄稿件,导师要掌握先进的科研方法和研究手段,才能有效指导研究生,才能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技能,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拿大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指出牛津大学这所闻名世界的学校之所以成功的秘诀是在于导师的作用,学生所学的一切是从导师那里学来的,或者和导师一起工作学到的。因此,导师必须引导研究生科研思维突破。一旦突破了思维瓶颈,对研究生培养就是一种引渠开河,对研究生就是一种开窗透亮,对自身更是一种登高望远。

导师要做“学术之向导”。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导向是导师的核心价值。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意识、学术观点、学术追求是导师的重要责任。研究生只有对学术产生兴趣,对学术执着追求,对学术敢于提出否定,坚持“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才能体现研究生的学术潜力和学术前景。因此,导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既要保持思想的前瞻性和知识的前沿性,又要培养研究生发现科学问题、探索科学规律、破解科学难题的潜力,还要培养研究生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促进学术创新的能力。从而体现导师与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双发”作用和价值,才能产生更多的发现和发明。

学校要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实现学校第四次腾飞的目标,研究生教育是关键。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导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所言:“你的学生愈是深深地爱上你所教的科目,你这个教师也愈优秀,在你个人身上教育者和教师也愈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只能由才干来培养。”。因此,作为导师,要经常想一想“导什么”、“如何导”和“导得怎么样”等问题,在感受导师之光荣的同时,更要感受肩上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