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名作家进名校 > 正文
名作家进名校

有血有肉的精神

2008年06月29日 22:31 作者: 发布单位: 发布范围:校内 阅读:

这次来到第四军医大学,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原因是我也曾穿过军装,对生命中的那绿色记忆尤深,之所以陌生是第一次到部队医科院校。路上,杨干事提起几年前一个十指断接的手术,便勾起我对四医大的印象。没想到几年后,我脱下军装时竟有机会走进这所学校,近距离地感受这个极富思想魅力和努力创造医学奇迹的地方。
    开始对“十大精品”,我并不了解。自从观看“精良设备谈”以后,给我的感觉很震惊。没想到这些年轻的教授,每人只能利用十分钟的时间,从图形、数据、到表格把一台台机器讲活了,原本很枯燥的医疗仪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我们这些外行都认知了它的历史、医学上的先进性。CT、派克CT印象太深了,演示简短,口齿非常清晰,而且层次分明,让人难以相信这些都出自医生之口。这不只是一个内部的小小报告会,体现出医科院校极高的人文素质,四医大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第四军医大学的人文素质之高,不光包括我们看到的四医大的历史文化,还有医术精湛的老教授,院士、博士。有的,我虽然没有和他们亲口地交谈,但是边走边看感觉到的是很多领导,中层领导,樊校长、西京医院的熊副院长,亚太麻醉协会的副会长,世界麻醉协会的常委,唐都医院的陈军,疼痛医学的领头羊,都既是专业人才,也是管理人才;学员们的发言,从各个方面谈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间体会出学员们的抱负、思想。四医大处处让人感受到是一个充满着智慧,充满朝气、才气的地方。所以我说一个学校不见得建设了多少文化的长廊,挂了多少文化标志,因为它潜移默化在每个人的心里,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或者学校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计划都体现出一种精神。“十大精品工程”不光是设想,而是有目标的实施,有一种敢于攀登科学星空的胸襟和气度。
    我为四医大人的精神而感动。说到精神,这并不是大家很陌生的词,尤其是在北京一个和文化有关的报纸机构,这个词更是不容易陌生的,但是在这些年中,特别是以经济为主导的现实社会很难找到了。这次,在四医大可能说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四医大的这种精神是有血有肉的,是一种实质的精神。
    我觉得到了这儿以后,每到一地都让人激动,一片平常的小树林却并不平常,是每一位有才华的教授像育人一样,亲手而植。教授在这里培育一棵树,他本人可能已经不在了,但这棵树在四医大里可以长存,这就是说他在四医大留下了勤奋奉献和一种无私的育人精神。这哪里只是一片树林,是一种情怀,是一种长留人间的精神风范……这些年与很多作家到基层采风,大多都是到名城名山粗略地参观一下而已。而这次深入到第四军医大学以后,我们经过参观,研讨,听演讲,听到、看到的这里无论是校领导还是学员,无论是教员、医生,还是后勤工作人员,在课堂上,讲座上,论坛上,校内的环境上,处处都在我的心底留下很深的印迹。特别是听了樊校长、孙政委对“十大精品”工程的介绍,我内心便时时涌起感动的波澜。学校树立精品意识不光要处在医科前沿的位置,而是把目光放远,以坚持走精品发展之路,建成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学校在建校八十到一百年以后会怎么怎么样……这只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境界吗?将军也到了、院士也是了,做官做学问都到了这份上,还为将来如何如何,将来的事情后来的事情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但这里的人体现出了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胸怀啊!
    在采访中得知,四医大的孙政委、西京医院的赵政委还有很多这样的同志,年龄快要到站,职责并没有结束,为学校各方面都做了很好的榜样。樊校长说:“我们还有很长时间,一茬接一茬,你跑了这一棒,他或者在下站等着。我们是共产党员、是胜利者,没有任何人包括我自己离开别人可以走到现在。我们接了这一棒,就一定要跑到最后,就是这种精神。有一位老教授,他把自己的很多钱都交给了学校,自己的子女没有一个送出国,自己病逝了以后将骨灰撒在了我们学校的松柏林,埋了下去,他把所有的一切,包括精力都交给了学校,这种力量,就是站着做梯,俯身做桥。到了明年后年,我们应该想到我们在为我们的学校,在为我们的党,在为人民能够鞠躬尽力,时间一天比一天少,这就是说一辈子干这个精品事业就应该过硬。”
    我所说的这种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因为现在很多的人就是在纷繁的社会,在名和利的诱惑中,在花花绿绿的灯影之中失去了这种精神。而四医大不但保留着这种精神,还在继续传承着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而高尚啊!

(人民日报文化部主任编审  王玉芳)

责任编辑: